跳至內容

下載此頁面的GPX文件
出自維基導遊
參見:歐洲歷史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或稱蘇聯,於1991年解體。許多前蘇聯共和國至今仍是獨立國協的一部份。以超過2,200萬平方公里,涵蓋地球面積的六分之一,至今仍是全人類歷史上疆域最廣的國度。

強權的蹤跡至今仍存於世,而其前公民們依然對其有強烈的認同或反抗情緒。

了解

[編輯]
俄羅斯人民所說的,那些不後悔蘇聯解體的人是沒有心,而那些後悔的人卻是沒有腦子。
——佛拉基米爾·普丁

歷史

[編輯]
更多相關詳細內容,請參見俄羅斯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由布爾什維克所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後,蘇聯於1922年12月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了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佛拉迪米爾·列寧於1924年去世後,約瑟夫·史達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史達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推行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與納粹德國結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將波羅的海國家納入版圖、割占羅馬尼亞領土,將流亡蘇聯的德國政治難民交還納粹。1941年6月22日,蘇聯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擊退入侵德軍,並出兵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冷戰

[編輯]
參見:冷戰歐洲

儘管蘇聯憲法規範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但其聯邦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在1980年代初期,蘇聯的國力已經落後於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變慢。蘇聯還是聯合國中唯一有三票的「國家」。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巴契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卻導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

共和國與疆域

[編輯]

蘇聯由十五個蘇維埃共和國組成,這些國家現今都已獨立。蘇聯已解體逾二十年,但區域內仍然存在著許多衝突;其中,有四個大型的事實獨立國家。

前蘇聯共和國:
1. 亞美尼亞; 2. 亞塞拜然; 3. 白俄羅斯; 4. 愛沙尼亞; 5. 喬治亞; 6. 哈薩克; 7. 吉爾吉斯; 8. 拉脫維亞; 9. 立陶宛; 10. 摩爾多瓦; 11. 俄羅斯; 12. 塔吉克; 13. 土庫曼; 14. 烏克蘭; 15. 烏茲別克

俄羅斯是蘇聯的主要共和國,擁有其超過一半的人口及大多數的疆域,可謂其自然的繼承者。

  • 克里米亞(包括塞瓦斯托波聯邦城市)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爭議領土,但自2014年事實上已經由俄羅斯管轄。自蘇聯時期以來,當地多數人口為俄羅斯人,加上俄羅斯黑海艦隊也駐紮在當地。
  • 加里寧格勒州俄羅斯於中歐的外飛地。

擁有與俄羅斯相近的文化底蘊,白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是莫斯科最親密的盟友。今日的白俄羅斯是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所領導,他被視為歐洲最後的獨裁者。

基輔曾經是俄羅斯民族國家的首都,可謂俄羅斯的前身。然而,烏克蘭與番鴨(俄羅斯前身)已經持續了數百年的緊張關係。烏克蘭在蘇聯時期十分努力;在這之前,烏克蘭雖是歐洲最富饒的大農場,但仍遭受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30年代的大饑荒,而接續下去的是二戰德國入侵的大屠殺。也許,烏克蘭最深遠的蘇聯遺產即是於1986年發生輻射外洩的車諾比核電廠。2014年以來,俄羅斯已經掌控了克里米亞,並支持東烏克蘭的武裝部隊。

位於帕爾迪斯基的廢棄軍事建築,以前是一座重要的蘇聯海軍基地

波羅的海國家曾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但在俄國大革命之後享有獨立直到二戰爆發。它們曾三次被入侵;分別是1940年的蘇聯、1941年的納粹德國以及1944至1945年的蘇聯再度入侵。它們於蘇聯諸多共和國中保有了相對強烈的國家認同,在森林兄弟數十年的反蘇聯佔領運動之下,波羅的海國家成為率先脫離蘇聯的國家,並沒有再加入獨立國協。今日,它們是歐洲聯盟與北約的會員國,比任何其他前蘇聯的國家更加緊密地與西歐整合。對俄關係、國家內政以及國內的俄語少數族群在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呈現緊張的局勢。

這個地區是從十九世紀沙皇俄國所統治的國家,當然這裡有過強烈的抗爭事件。這裡有相當多的俄羅斯民族移民(其中一些人是在獨立後離開),俄語普遍存在,但當地的語言、文化和伊斯蘭宗教是十分的活躍。

由於地理位置十分複雜,高加索向來種族多樣化,蘇維埃政府搬遷的大群人(有些人被迫,有些則是自願的),使國家的一些種族衝突加劇,直至今天也沒停過。 另一方面,土耳其和俄羅斯兩國之間針對高加索也非常緊張且爭論不斷,另一方面是俄羅斯為了爭取該地區控制權,而不信任過去的黑暗往事(特別是在1915年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和史達林執政的恐怖時期)。

  • 摩爾多瓦:大多數人群在文化和語言上與羅馬尼亞相似,但當地擁有一些親俄者和少數突厥民族。這裡也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 聶斯特河沿岸為一個實行社會主義的民族國家,蘇聯時期的許多美學依然存在著。

語言

[編輯]

俄語曾是蘇聯的通用語。多數出生於1980年代以前的前蘇聯公民都曾在學校接受過俄語教育,至今各國內部仍有使用俄語的少數族群。然而,多數前蘇聯共和國都有著與俄羅斯和俄語少數族群的複雜關係。

即便是俄羅斯本身,也存在許多母語並非俄語的族群。

參見

[編輯]
話題條目大綱條目,需要更多內容。它有條目模板,但是目前沒有充足的信息。請勇往直前幫助它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