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卑斯山(德語:Alpen;義大利語:Alpi;斯洛維尼亞語:Alpe)是歐洲最高及橫跨範圍最廣的山脈,它覆蓋了義大利北部邊界、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維尼亞。它可以被細分為三個部分:從地中海到白朗峰的西阿爾卑斯山,從瓦萊達奧斯塔到布倫納山口(奧地利和義大利交界處)的中阿爾卑斯山,從布倫納山口到斯洛維尼亞的東阿爾卑斯山。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阿爾卑斯山共有128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山峰,其中最高峰白朗峰海拔4810.45公尺,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交界處。山脈呈弧形,長1200公里,寬130~260公里,平均海拔約3000公尺,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北邊是水氣較多的氣候,而南邊則較為乾燥,雨量很少。
地區
[编辑]了解
[编辑]詞源
[编辑]「阿爾卑斯」這個名字來自拉丁語「Alpes」,英語發音「Alps」則是通過法語演變而來。莫魯斯·塞爾維烏斯·諾拉圖斯(一個維吉爾詩歌的古代注釋者)評論說(A. X 13)凱爾特人管每一座高山都叫做Alpes。這個詞很可能來自義大利-凱爾特語,因為凱爾特語中許多與高山有關的詞彙都帶有詞根alp。
這與拉丁語Alpes一詞來自於非印歐語系的說法可能並不矛盾(在地中海地區,許多山峰與山脈可能有著非印歐語源)。根據古英語辭典,拉丁詞Alpes可能衍生自歐洲史前語言的單字*alb「山」,Albania也是它的衍生詞之一。有趣的是,阿爾巴尼亞Albania(現代阿爾巴尼亞的外稱)一詞曾經作為許多歐洲地區山峰的名字。在羅馬時代,Albania指的是高加索東部,而在英語中Albania(或Albany,阿爾比恩)偶爾會成為蘇格蘭的代稱。
也有可能alb和albus(拉丁語白色)兩詞共同源自對高山頂峰的皚皚積雪的感性認識。現代詞彙alp, alm, albe或alpe常指阿爾卑斯地區山嶺雪線以下的高山牧場。
地理
[编辑]- 白朗峰(4810.45公尺)為西阿爾卑斯山最高峰,伯尼納峰(4049公尺)為東阿爾卑斯山最高峰。
- 杜富爾峰(4634公尺)及奧特拉峰(3905公尺)分別為西阿爾卑斯山及東阿爾卑斯山第二高峰。
河川與湖泊
[编辑]阿爾卑斯山脈提供歐洲飲水,灌溉與水力發電。阿爾卑斯山脈的面積雖然僅佔歐洲的11%,但提供歐洲90%以上的水源,尤其是乾旱地區與夏季。米蘭等城市就有80%的水倚賴阿爾卑斯山供應。河川流域裡有500座以上的水力電廠,發電量達2900千瓦。源自瑞士的歐洲主要河流,像是萊茵河、隆河、因河、提契諾河與波河,源頭都來自阿爾卑斯山脈,流經鄰近國家,最後注入北海、地中海、亞得里亞海以及黑海。
其它河川如多瑙河,主要支流也源自阿爾卑斯山。隆河是地中海第二大水源,僅次於尼羅河;冰川融化為隆河水源,流入日內瓦湖後再流向法國,在法國還用來冷卻核能電廠。萊茵河源自瑞士一個30平方公里的區域,約佔瑞士輸出水量的60%。
阿爾卑斯山的一些河會形成湖泊,日內瓦湖是一個新月形的湖,湖的一側是瑞士的日內瓦,另一側則是法國的埃維昂萊班。德國的聖巴爾多祿茂教堂是在國王湖的南側,需划船過湖或越過山才能到達。
歷史
[编辑]自舊石器時代開始,阿爾卑斯山區就有人類居住,他們以打獵為生;從法國伊澤爾河谷附近的韋科爾河到奧地利陶普利茨上方的利格爾霍爾河,他們在各地都留下了手工藝品。在阿爾卑斯山冰川後移以後,山谷中便有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居住,他們在洞穴和小居民點中生活,有些小居民點是建在阿爾卑斯湖泊的岸旁。阿訥西湖附近、日內瓦湖沿岸、奧地利托特斯山中、義大利奧斯塔及卡莫尼卡河谷中都發現了這類居民生活地的遺蹟。其中,卡莫尼卡河谷以2000多幅岩石雕刻而聞名於世,這些石雕留下了2,000多年人類居住情況的寶貴而生動的畫面。
公元前800∼前600年間,凱爾特人攻擊了依然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人並迫使他們遷移到阿爾卑斯山脈遙遠的山谷中去,在上奧地利哈爾施塔特發現了凱爾特人的文化中心。由於這裡所發現的考古文物豐富,哈爾施塔特這一名稱已成為歐洲青銅器時代末期和鐵器時代初期的同義語。凱爾特人也鑿辟了阿爾卑斯高山上的一些山口作為貿易通道。
羅馬人擴大了古老的凱爾特村莊;羅馬人在阿爾卑斯山中和周圍的山谷中,建起許多新的城鎮。他們也改進了水的供應,建造起競技場和劇院,這些古蹟保存得最完好的地方是奧斯塔。控制阿爾卑斯各山口是羅馬人擴張的關鍵,羊腸小徑被擴大為道路。那些連接羅馬國外軍事前哨的山口(如大聖伯納德、斯普呂根、布倫納羅、普勒肯)更顯重要。日耳曼人的首次進犯發生在259年。到400年,羅馬人對阿爾卑斯山區的控制已分崩瓦解。
羅馬化的凱爾特人的土地被日耳曼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和倫巴底人所占據。在8和9世紀期間,阿爾卑斯山區成為查理曼帝國的一部分。後來,查理曼的孫輩根據凡爾登條約瓜分了帝國,888年的分解導致了持續至今的基本語言的分歧。凱爾特人、羅馬人和日耳曼人強加於阿爾卑斯山區的統一在中世紀消失了。在隨後的大部分時間裡,各個山谷離群索居,互不往來。直到近代,阿爾卑斯各民族的封閉狀態才被工業革命和鐵路(通過巨大的隧道穿過阿爾卑斯山脈)的到來所打破。
形成
[编辑]阿爾卑斯山屬於第三紀褶皺山脈。北大西洋擴張,造成非洲、歐洲板塊間運動;早白堊世以來,非洲分裂出的小板塊不斷向北移動,晚始新世開始與歐洲板塊碰撞,逐漸隆起形成阿爾卑斯山脈。巨大的推覆構造為其顯著特徵,由於在板塊碰撞中,多次構成劇烈的沖斷層,掀起有些巨大岩體,移動數十公里覆蓋到其他岩體之上,形成大型平臥褶皺;以西阿爾卑斯為典型。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一條向西伸進伊比利半島,即庇里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狄那裡克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幹半島的西側,並伸入地中海,經克里特島和塞普勒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後自保加利亞直達黑海之濱。
地貌
[编辑]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地貌分布廣泛,冰蝕地貌最為典型;山峰峰角尖銳,挺拔俊俏,有很多冰蝕崖、U型谷、冰斗、懸谷、冰蝕湖等。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規模最大,長22.5公里,面積130平方公里。
季節
[编辑]- 春季:阿爾卑斯山春季時積雪開始融化,適合登山
- 夏秋季:阿爾卑斯山的夏季自6月至9月初,而大部份的滑雪勝地都會在秋季10月以及11月開張。
- 冬季: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季於聖誕節前到4月底。
氣候
[编辑]阿爾卑斯山位在溫帶,但又有高海拔地形。世界上因為高海拔,以致氣候類似極地的地區稱為高山氣候。由海平面往上升,氣溫會漸漸下降(見氣溫垂直遞減率)。山上盛行風的影響,使得山下的暖空氣流動到山上,其體積膨脹,因此會失去熱量,因此水氣會凝結,產生降雨甚至降雪。阿爾卑斯山的高度阻擋了水氣,因此將阿爾卑斯山北邊是水氣較多的氣候,而南邊則較為乾燥。
自18世紀起就開始針對阿爾卑斯山的氣候進行研究,特別是像季節性焚風等特殊的模式。在20世紀初就已經在阿爾卑斯山上架設許多的氣象站,持續的提供氣象學家相關的資料其中有些山谷非常乾旱,像是義大利的奧斯塔山谷、格勞賓登阿爾卑斯及奧地利的北提洛邦。
語言
[编辑]抵達交通
[编辑]航空
[编辑]鐵路
[编辑]巴士
[编辑]境內交通
[编辑]開車
[编辑]鐵路
[编辑]巴士
[编辑]較小的地方,尤其是在瑞士,通常透過巴士往返較大的城鎮。
航空
[编辑]如果您想在最大的城市之間穿梭,並且要節省時間,那麼搭飛機“可能”是一種很好選擇。
觀光
[编辑]山峰
[编辑]國際登山聯會定義了一個官方的阿爾卑斯山脈山峰列表,其中有82個超過4000公尺的山,但其中不止是高山,也包括了一些地形突起度不高,但常作為登山運動目的地的山。下表是22座地形突起度超過500公尺的山,也就是高度高過最近鞍部500公尺的山。
名稱 | 高度 | 區域 | 名稱 | 高度 | 區域 |
---|---|---|---|---|---|
白朗峰 | 4,810公尺(15,781英尺) | 格來安阿爾卑斯山脈 | 德朗峰 | 4,171公尺(13,684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杜富爾峰 | 4,634公尺(15,203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少女峰 | 4,158公尺(13,642英尺) | 伯恩茲阿爾卑斯山脈 |
多姆峰 | 4,545公尺(14,911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艾吉耶維爾特山 | 4,122公尺(13,524英尺) | 格來安阿爾卑斯山脈 |
魏斯峰 | 4,506公尺(14,783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莫希峰 | 4,107公尺(13,474英尺) | 伯恩茲阿爾卑斯山脈 |
馬特洪峰 | 4,478公尺(14,692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巴爾德塞克朗峰 | 4,102公尺(13,458英尺) | 多菲內阿爾卑斯山脈 |
白牙峰 | 4,357公尺(14,295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施雷克峰 | 4,078公尺(13,379英尺) | 伯恩茲阿爾卑斯山脈 |
大孔班山 | 4,314公尺(14,154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奧伯加貝爾霍恩山 | 4,063公尺(13,330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芬斯特瓦山 | 4,273公尺(14,019英尺) | 伯恩茲阿爾卑斯山脈 | 大帕拉迪索山 | 4,061公尺(13,323英尺) | 格來安阿爾卑斯山脈 |
大喬拉斯峰 | 4,208公尺(13,806英尺) | 格來安阿爾卑斯山脈 | 皮茲伯里那山 | 4,049公尺(13,284英尺) | 伯尼納山脈 |
林費什峰 | 4,199公尺(13,776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魏斯密斯山 | 4,017公尺(13,179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阿利奇赫恩山 | 4,193公尺(13,757英尺) | 伯恩茲阿爾卑斯山脈 | 拉金赫恩山 | 4,010公尺(13,156英尺) | 本寧阿爾卑斯山脈 |
活動
[编辑]飲食
[编辑]夜生活
[编辑]安全
[编辑]下一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