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页面的GPX文件
25.9118.3
来自维基导游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毗邻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

地区[编辑]

地圖
福建的地图

闽东北(北部沿海地区)
福州宁德
闽东南(南部沿海地区)
莆田泉州厦门漳州
闽西(内陆地区)
南平三明龙岩

城市[编辑]

福建有1个副省级市(厦门)及8个地级市:

其他目的地[编辑]

了解[编辑]

歷史[编辑]

福建在上古時代原為越族人居住區。越人身體矮小、短面、鼻形廣、眼睛圓而大,習慣傍水而居、善於駕舟行筏、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有名無實,只是虛設,秦朝並未能對閩地實施直接管轄,而仍由被秦降級為君長的原閩越王進行管理。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王,封福建為閩越國,都城設於東冶。無諸在武夷山城村修建閩越王城。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派大軍滅閩越國,焚毀城池宮殿,舉國遷往遙遠的長江淮河一帶內地。西漢末年在今福州設東冶縣,隸屬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一帶)。

三國時期,福建屬東吳,開始有少量漢人移居福建,遂設置建安郡,出現了福建歷史上第一個城鎮——晉安(即今之福州)。

魏晉及南朝梁時期,建安郡先後分設為晉安、建安、南安三個郡。漢人移民有8個姓氏較多:林、黃、陳、鄭、詹、邱、何、胡。

隋朝廢三郡置泉州,後又改為建安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稱),始出現「福建」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為王審知兄弟的閩國,後來為南唐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

宋朝置福建路,統轄六個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劍州、漳州、汀州)與兩個軍(邵武軍、興化軍)。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省會遷福州。南宋時,泉州發展成國際著名的港口,市內形成大批外國僑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當年留下的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

明朝置福建布政使司後,又改路為府。宋代的六州兩軍以及後來改稱為八個路或八個府的區劃建制(「八閩」的由來)。在明代,倭寇(日本海盜)經常襲擾福建,政府宣布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貿易受阻。明末清初1645年(清世祖順治二年)7月19日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福京天興府)登基,年號隆武。1646年10月6日被清軍俘虜。此後,國姓爺鄭成功家族以「延平郡王」之姿,先後以廈門和台灣為基地繼續抵抗清軍大約40年之久。

清朝時福州是與琉球國貿易的規定口岸。清代,在福建本土,增設了福寧府和龍巖州、永春州。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灣,鄭氏王朝滅亡,併入福建省版圖。1842年的《南京條約》將廈門和福州闢為通商口岸,向外國商人開放。1902年在廈門還開闢了鼓浪嶼公共租界。在洋務運動中,左宗棠開辦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學堂,成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1883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襲擊了馬尾軍港。直到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才單獨設省。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得到福建對岸的台灣,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放棄台灣主權。

福建還是近代西歐傳教士人數最多也最活躍的省份。辛亥革命後,歷屆政權均設置福建省。1933年,19路軍兵變,福州成為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鐵路(直到1956年建成鷹廈鐵路),因而阻礙了該省經濟的發展以及與內地的聯繫。

1949年國共內戰後,福建省分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實質管轄,雙方的行政區劃中也都設有福建省。

语言[编辑]

闽语分支成不同的语系,包括闽南语闽东语闽北语闽中语莆仙语。这些不同的闽语系是无法互相通话的。福建也有些地区的人民是说客家话。不过,大部分的人都会说普通话。

抵达[编辑]

铁路[编辑]

鹰厦铁路,峰福铁路、赣龙铁路、漳龙铁路、梅坎铁路、漳泉肖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昌福铁路、合福客运专线

航空[编辑]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武夷山机场连城冠豸山机场

公路[编辑]

周游[编辑]

观光[编辑]

活动[编辑]

饮食[编辑]

境內主要已閩菜為主,著名的閩菜有佛跳牆,但由於大陸改革開放的原因,大量的外來人員也影響了福建省的飲食文化,現今在境內川菜,也是大量盛行。

安全[编辑]

下一站[编辑]

地区条目大纲条目,需要更多内容。它有条目模板,但是目前没有充足的信息。请勇往直前帮助它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