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安/高陵

下载此页面的GPX文件
34.5351109.0894
来自维基导游
(重定向自高陵
亚洲 > 东亚 > 中国 > 中国西北 > 陕西 > 关中 > 西安 > 西安/高陵

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

了解

[编辑]

氣候

[编辑]

高陵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节长,春秋季节短,夏热,冬冷,春暖,秋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0.8℃,年平均气温13.2℃,平均最高气温19.3℃,平均最低气温8.1℃。年降水540毫米左右,地面年平均温度15.7℃,夏季降水不过分集中,占年降水量的40.7%。冬季雨雪稀少,占年总量的3.5%。无霜期212天,高陵空气干燥度为1.3度,反映水份不足。年日照时数2247.3小时。

历史文化

[编辑]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民国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第一个高潮。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宏志、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高潮。

改革开放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拆迁》;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改革开放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 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就。

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 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抵达

[编辑]

交通

[编辑]

观光

[编辑]
地图
西安/高陵的地图

活动

[编辑]

購物

[编辑]

用餐

[编辑]

夜生活

[编辑]

住宿

[编辑]

通讯

[编辑]

下一站

[编辑]
城市条目大纲条目,需要更多内容。它有条目模板,但是目前没有充足的信息。请勇往直前帮助它充实